6月初,汽車企業開啟一系列“官宣”操作,將久居幕后的供應商企業推到了臺前。廣汽、東風、賽力斯、長安、吉利、奇瑞等10余家車企紛紛“官宣”,承諾對供應商的支付賬期不超過60天。
車企為何紛紛“官宣”?供應商企業遭遇了什么?
直面供應鏈問題
此前,車企的應付賬款周期究竟有多久?
《金融時報》記者在Wind數據庫中摘取了數十家汽車企業2024年年報或2025年一季報進行分析,其中包括比亞迪、賽力斯、長安汽車、長城汽車、理想汽車、零跑汽車、小鵬汽車、廣汽集團、北汽藍谷等13家汽車企業。
從Wind數據來看,上述車企應付賬款周轉天數幾乎都在100天以上,部分車企甚至超過200天。
賬期拉長,給供應商企業帶來怎樣的影響?中國鋼鐵工業協會表示,在當前的鋼鐵市場環境下,汽車板作為鋼鐵行業頭部企業的拳頭產品,目前已基本沒有毛利,而汽車企業還在要求鋼廠降價。甚至有部分汽車企業依托自身供應鏈金融平臺,在鋼鐵等上游企業供貨后,遲遲不付貨款,延遲幾個月才通過企業匯票支付,把本該自己承擔的融資壓力和融資成本,通過這種方式轉嫁給上游供應商,不斷拉長供應商賬期,導致鋼廠資金壓力倍增。
今年3月,修訂后的《保障中小企業款項支付條例》發布,自2025年6月1日起施行。其中提到“大型企業從中小企業采購貨物、工程、服務,應當自貨物、工程、服務交付之日起60日內支付款項”。今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規范供應鏈金融業務 引導供應鏈信息服務機構更好服務中小企業融資有關事宜的通知》提出“及時支付中小企業款項,保障中小企業的合法權益,合理共擔供應鏈融資成本,不得利用優勢地位拖欠中小企業賬款或不當增加中小企業應收賬款,不得要求中小企業接受不合理的付款期限”。
在業內人士看來,不合理的賬期生態會引發多重危機,一是中小企業利潤被賬期成本吞噬,產品競爭力不足;二是一旦主機廠出現經營危機,供應鏈將集體受波及;三是商業環境惡化可能引發產業鏈外遷的風險。目前,車企紛紛開啟“官宣”之路,體現出汽車產業鏈健康發展受到了高度重視。
如何實現“和合共生”
汽車行業是典型的資金密集型產業,而新能源車企更處于技術迭代的關鍵窗口期,對研發資金有著極高的需求。在業內人士看來,車企若長期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或賠錢賺吆喝,可能導致材料以次充好,拖欠供應商、經銷商款項,削減研發投入等問題。
202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強化行業自律,防止‘內卷式’惡性競爭”?!熬C合整治‘內卷式’競爭”還被寫進了202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
近期,工信部、中汽協、汽車經銷商商會等密集發聲,反對“內卷式”競爭。
5月31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關于維護公平競爭秩序、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倡議》,強調“‘價格戰’嚴重影響企業正常經營,沖擊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把產業發展帶入惡性循環”。對此,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提出四點倡議,希望全行業同心協力,共同維護公平競爭秩序,促進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當前,汽車行業價格競爭激烈,主機廠和供應商都要創新,在此基礎上,還要協同優化、相互高效傳達需求,通過實驗室和專利共享等手段,真正提升供應鏈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創新和降本?!痹?月召開的2025汽車供應鏈新生態大會上,東風汽車集團研發總院動力總成技術總工程師張社民提出,現階段汽車車型迭代速度大幅加快,供應鏈和主機廠都需把握市場規律和需求,提前研發產品,創新能力也須前置,唯有強強聯合,才能長久維系“和合共生”關系。
(責任編輯: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