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汽車成為突圍的十分關鍵的路徑。引人注目的是,純電動車型和插電式混動車型可以5倍計入核算基數(一輛純電動可以折算為5輛燃油車型),極大地降低車企燃料消耗水平。
越來越嚴格的乘用車油耗消耗限值就像懸在企業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倒逼乘用車生產企業調整戰略和方向。
為節能減排推動汽車產業升級,早在2012年國務院印發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中就提出要求:2015年,當年生產的乘用車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6.9L/百公里;到2020年,當年生產的乘用車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5.0L/百公里。
配合這一規劃,工信部也拿出了系列具體的懲治辦法,但事實上,在過去的2013和2014兩年間,雖然企業都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對旗下車型的燃油消耗進行改善,但依然分別有40家和37家企業的燃油消耗未能達標。
LMC汽車市場咨詢(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曾志凌曾經做了一個測算:2006年,企業的平均燃油消耗值在8.6L左右,在2014年達到7.5L, 每年降低的幅度約為2.9%。但是如果要達到2020年5.0L的標準,企業每年的油耗必須降低6%,這個百分比基本上對所有的企業來說都是一個十分艱難 的挑戰。
即便如此,政府的監管政策依然不會放松,反而是將進一步趨嚴的態勢。近日有消息稱,國家擬對企業的燃料消耗值進行積分管理,企業根據達標情況獲得可交易的正負積分,在上述懲治措施外,對負積分企業還將采取罰款等方式嚴格懲罰,罰款金額或可達上百億。
自主技術、成本壓力超合資
據消息稱,工信部將參照碳排放交易的模式和規則,設定企業平均燃料消耗管理制度,建立“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積分管理平臺”。企業根據自身燃料消耗的 實際值與政府規定的目標值之間的差額獲得正負積分,這些積分可以在企業之間進行交易和流轉。據了解,上述實施辦法目前已處于草案階段,預計今年10月會面 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可以預見的是,如果這一方法獲準通過并正式得到實施,將讓國內汽車產業集體承壓。因為按照曾志凌的說法,過去幾年間每年接近3%的油耗降低幅度已經讓企業付出了大量的研發成本,而未來幾年,特別是要達到年度6%的油耗下降,對眾多企業來說,技術和壓力可想而知。
以通用為例。今年上海車展前夕,上海通用汽車總經理王永清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過去幾年間上海通用的產品油耗比2009年降低了13.5%。但按照國家標準在未來5年,上海通用產品的油耗要再降低25%-30%。
為此,未來五年中,上海通用將我們平均在產品項目和設施上累計投入1000億元,在先進動力總成和新能源技術上的投資將達265億元,推出13款新發動機,9款新變速箱,以近40項新技術全面打造“高性能、低油耗”的動力總成產品,以及多款新能源汽車。
王永清坦言,這樣的投入對上海通用這樣一家年銷量接近180萬輛(2014年數據)的企業來說,都有著相當大的壓力。更何況,從過去兩年的油耗未達標名單上看,自主品牌占據多數。無論是從成本分攤和盈利上看,后者顯然與上海通用這樣的大企業相距甚遠。
倒逼車企加碼新能源投入?
從某種意義上說,政府也預料到上述標準可能給企業帶來的壓力,小排量高效能的渦輪增壓發動機成為鼓勵的方向之一。按照國家要求,到2015年,國內乘用車的渦輪增壓發動機搭載率必須達到30%。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僅依靠傳統節能技術,依然難以達成標準。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汽車成為突圍的十分關鍵的路徑。因為按照此前出臺的《乘用車燃料 消耗量評價方法及指標》則明確了消耗量的評價方法。引人注目的是,純電動車型和插電式混動車型可以5倍計入核算基數(一輛純電動可以折算為5輛燃油車 型),極大地降低車企燃料消耗水平。
縱然如此,在業內人士看來,車企對新能源汽車的重視程度和系統規劃依然有待提升。江淮汽車集團前董事長左延安就認為,目前我們以電動車為代表的新能 源汽車產品,如果拿到國際市場上來衡量的話,好的并不多;第二,目前表現比較好的企業都不是最大的企業,在前十名的,國內銷量排名前十的大企業,多數企業 目前動靜不大。與此同時,他認為他接觸到的一些企業,在電動汽車這個領域里面,也缺少高端戰略,整體戰略,包括技術路線、產品發展以及產能建設等等。缺乏 一個完整的成體系的設計和勾劃。左延安認為,在整個國家和產業鏈的上下游都在關注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時候,我們主機企業和產業鏈的企業的表現并不太匹配。
在2014年工信部公布的未達標企業中,大集團背景下的自主品牌中,一汽集團有兩家企業沒有達標,北汽和廣汽集團中各有一家企業未達標。
左延安認為,造成上述現象的重要原因在于:一是現在傳統汽車賣的還不錯,雖然是微增長,還沒有負增長。二是新能源汽車是自主品牌在乘用車領域里面取 得突破或者是突圍的最重要的一個策略,實際上不是很多人都關注到這一點,國家政策在向產業轉型升級這個方向調整的時候,給予企業的壓力還不夠大,如果壓力 大了以后,動作(可能)會快一點。
或許正因如此,從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以來,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戰略推進速度正明顯加快。長安宣布將在未來10年投入180億元全面發力新能源汽車,推出 27款純電動汽車和7款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上汽自主表示將每年推出1款新能源汽車。其中,榮威950插電強混、榮威SUV、新榮威550插電強混以及純 電動汽車都將陸續面世;而北汽也將快速擴充在新能源領域的產品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