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監管部門出手整治汽車金融“高息高返”亂象后,近期,河南省內多家銀行率先聯合發表聲明,規范汽車消費金融業務,明確規定:車貸年化利率上限不得高于當期1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的2倍,即年化利率不超過6%;5年期信用卡分期費率不超過16%。
除了河南省外,記者還從多地銀行業工作人員處了解到,浙江、上海、江蘇、北京、廣東等地的銀行也已經陸續停止與汽車經銷商的“高息高返”合作模式,最晚將在7月1日前完成相關調整。
分析人士認為,河南省此次的政策從源頭上切斷了銀行通過支付高額返傭進行惡性競爭的市場鏈條,杜絕了經銷商強制或變相推介高傭金汽車金融產品等行為,使汽車金融市場的競爭更加規范有序,“高息貸款+高額返傭”的時代或將落下帷幕。
首次公示汽車金融利率定價上限
河南是全國首個明確公示汽車金融利率定價上限的地區。日前,河南省內多家銀行已聯合對外發布《關于規范汽車消費金融業務的聲明》。參與此次聲明的銀行包括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等國有大型銀行,以及河南農商銀行、中原銀行、浙商銀行鄭州分行、平安銀行鄭州分行等。
該聲明首次以公開形式明確了車貸利率的上限:規定實際對客利率年化不得超過當期1年期LPR的2倍,即年化利率上限為6%,同時5年信用卡汽車分期費率不得超過16%。
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翔認為,河南省此舉通過設定明確的利率上限和嚴格規范傭金支付行為,能有效遏制高傭金亂象。在監管持續施壓和行業自律加強的雙重推動下,曾經盛行的“高息高返”業務模式正加速退出市場。
“河南的政策舉措具有一定的示范效應,為其他地區也提供了一種可行的規范模式,有可能被其他地區借鑒?!睆V東省大灣區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秘書長張瑞鋒說。
早在今年年初,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重慶監管局就發布通知明確提出,要推進“高息高返”業務的整改,對照行業自律要求全面清理存量業務,并禁止新增突破自律標準的商戶合作。上個月以來,四川、河南開封、信陽等地的銀行業協會陸續發布了關于汽車消費金融業務的自律公約。
其他省市銀行也在行動,調整了相關費率。6月24日,一家國有大行廣東分行的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基于市場與同業的情況,我行信用卡汽車分期當下的政策是對客定價費率不高于3%/年(含),對經銷商的服務費率水平不超過1%/年(含)?!?/p>
這意味著,該分行5年期信用卡分期費率的上限為15%,較之前24%的利率水平明顯降低。
貼息返現背后的行業陣痛
在過去“高息高返”的汽車金融模式下,消費者在支出利息后仍能獲得補償,相當于“貸款反而賺錢”。
具體來看,在不免息的情況下,金融機構通過設定較高的貸款利率,如5年期24%的信用卡分期費率,同時向4S店支付14%-15%的高額返傭,而4S店又將10%以上返傭以“貼息返現”的形式補貼給消費者。經過測算,消費者若能在兩年內提前還款,支付利息后,返現仍能獲得返傭的3%,比全款買車更劃算。
一位汽車行業的專家表示,“高息高返”的商業本質是金融機構通過做大貸款規模獲取長期收益,4S店通過銷量提升獲得廠商返點,而消費者則享受了表面上的“免費午餐”。
記者日前走訪了解到,5年期分期費率被壓縮至15%-16%,返傭比例驟降至5%-7%,這一調整對市場各方的沖擊顯而易見:對消費者而言,返利大幅縮水;對經銷商而言,返傭收入銳減迫使銷售策略轉型,從依賴金融返利轉向車價優惠或售后服務增值。
業內專家表示,過去“高息高返”模式本質上是通過高利率覆蓋高返傭,形成表面讓利的假象?!耙环矫?,消費者雖然短期獲益,長期來看,仍然推高了整體融資成本,并滋生捆綁銷售等亂象;另一方面,新規一定程度遏制了亂象,同時也暴露出了市場對真實低息產品的適應困境?!?/p>
部分車企5年期貸款仍有返點
從社交平臺信息來看,近期多位消費者稱接到4S店通知汽車金融高息高返優惠政策即將失效,無法享受返點優惠。
記者走訪發現,當前部分車企5年期貸款仍有返點,只不過優惠力度有所降低。以某國產汽車品牌4S店為例,此前5年期信用卡分期費率達到25-28%左右,4S店可獲得14%-15%的高額返傭,現在5年期分期費率降到24%,不過還可以返傭11%-12%。
該店汽車銷售介紹道,假如購買15萬元的汽車,若貸款10萬元,5年期年化利率為24%,在享受2年免息后,消費者需支付2.4萬元利息,不過之后也能拿到約1萬元左右的返利,相當于只支出原利息的一半。
“這種優惠方式整體上對消費者吸引力不夠,很難跟客戶推銷分期購車的方案?!鄙鲜鲣N售人士坦言,“雖然還有部分金融機構有返點,但可能之后也會陸續取消?!?/p>
部分金融機構可能會面臨較大壓力。張瑞鋒表示,一些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較弱的金融機構,可能在政策調整后面臨較大的經營壓力,它們可能此前依賴“高息高返”模式來獲取市場份額和利潤,在利率上限受限的情況下,利潤空間被壓縮,若無法有效調整經營策略、降低成本、提升服務質量,可能會退出汽車金融市場。
大型金融機構則優勢凸顯。張瑞鋒認為,大型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由于資金實力雄厚、品牌影響力大、客戶資源豐富,在應對政策調整時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可以通過優化產品結構、提升服務水平等方式來應對市場變化,繼續在汽車金融市場中占據主導地位。
(責任編輯: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