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經積水路段,車機系統突然警示“行人橫穿馬路”并緊急剎停,但實際路面空無一人;開啟NOA后,未能識別高架護欄發生碰撞;行駛過程中,智能輔助駕駛系統突然退出引發追尾……智能輔助駕駛屢有“誤判”事件發生,引發人們對智駕輔助技術的爭論。
隨著嚴管重槌落下,智能輔助駕駛賽道的路線之爭進入深水區。Momenta、地平線等多家智能輔助駕駛方案供應商逐漸從幕后走向臺前,與華為正面競爭;同時也有不少整車企業堅持自研與“外采”結合。華為、Momenta與車企自研逐漸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態勢。那么,到底哪種路線更靠譜?
智能輔助駕駛賽道“三分天下” 軟件供應商露臉機會增多
智能輔助駕駛過度宣傳的現象被踩下“剎車”后,部分企業依然“秀肌肉”。華為在上海車展開幕前高調發布乾崑ADS 4等解決方案,并官宣11家合作方;Momenta也不示弱,官宣與六家車企進一步開展戰略合作,展露出逐鹿“行業最優方案”的野心。
近年來,Momenta、地平線等智能輔助駕駛方案供應商頻繁在汽車品牌發布會上“刷臉”。車企曾經強調的“自研技術”,變成了“與供應商合作共贏”。從數據來看,經過近一年半的較量,國內智能輔助駕駛市場在今年初步形成層次分明的競爭梯隊。根據佐思汽研報告,除了車企自研外,Momenta以60.1%市占率穩居國內第三方供應商榜首。記者留意到,當前Momenta的合作廠商非常多,如比亞迪將天神之眼A和B的方案交給了Momenta,東風日產、上汽智己等均與Momenta的軟件方案深度綁定;豐田、奔馳等外資品牌也已站隊Momenta。而華為則通過鴻蒙智行聯盟綁定多家車企,在高端市場形成了近乎壟斷的地位。在供應商方面,華為、Momenta的頭部地位越發穩固,相較第二梯隊,華為與Momenta的市占率與生態廣度都遙遙領先。
三大“必爭之地”定勝負
生態之爭:
Momenta更開放,像“安卓”
華為相對封閉,像“蘋果”
民生證券研究院副院長、汽車行業首席分析師崔琰認為,Momenta和華為的智能輔助駕駛方案之間最大區別是生態是否開放:“Momenta更像安卓,華為則比較像‘蘋果’?!边@個觀點也得到某車企智駕工程師黃景全的認同,他指出,目前Momenta的市場占有率之所以高,是因為其開放靈活性,而且其量產工程化能力值得信賴。車企選擇Momenta的技術方案,會有更大的可能性參與到整個智能輔助駕駛方案的工程開發中來。據悉,目前Momenta囊括全球超15家車企或Tier1的合作。
至于華為,與車企合作的智能輔助駕駛系統的軟硬件配套都有指定要求,加上系統相對封閉,整車企業自身的工程團隊難以積累到更多經驗。據不完全統計,在已配套華為算法的15款城市NOA車型中,9款都來自與華為深度綁定的品牌。隨著華為Hi模式下客戶的拓展,華為智能輔助駕駛的份額才有突破;而且,直至今年,華為乾崑推出的ADS 4.0版本才具備了“一段式端到端”能力。因此,不少車企在與華為合作的同時都有既合作又自研的兩手準備,甚至也同時與Momenta、地平線合作。
成本之爭:
“外采”降低系統“上車”成本
純視覺與激光雷達“高低有別”
在與供應商方案的較量中,車企自研近年“聲量”大大降低。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監測數據顯示,去年中國乘用車市場,第三方供應商的城區NOA搭載量占比從前年的5.19%升至25.35%。
市場變化因何發生?根本原因是成本。當前智能輔助駕駛系統的成本在幾千元至三萬元之間,占整車成本的5%至15%。隨著激光雷達、冗余控制等高階配置的加入,這一比例正持續提升。蓋世汽車研究院的數據顯示,去年智能輔助駕駛研發占車企總支出的38%,為僅次于電池的第二大成本項。
“外采”成為降低智能輔助駕駛系統“上車”成本的便捷之選。如廣汽集團,其策略是:內部成立研究院智能技術部,聚焦核心算法開發,外部聯合Momenta推出高階城市NOA功能。這一模式使廣汽在12個月內成本降低40%。大眾、寶馬、豐田、日產等外資品牌也正通過“外采”快速補齊智駕短板。
據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數據,大多數搭載車企自研方案的車型價位在30萬元以上,10萬—20萬元主流價位車型的城區NOA則以供應商方案為主。配備激光雷達的高階方案,更是高端車型的專屬,車企對基礎款車型主推低成本的純視覺方案。如小米SU7標準版就是純視覺方案,而高版本車型則采用激光雷達融合感知模式。
技術之爭:
到真實路況“水土不服”?
算法與數據彌補硬件不足?
“近期的多宗智能輔助駕駛系統‘誤判’事故,暴露了技術從實驗室到真實路況的‘水土不服’?!秉S景全認為,系統能在測試或體驗中“表現出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多演示場景本身就包含在模型訓練數據中,但一遇到極少見且復雜度極高的場景,由于數據覆蓋不足,就會“誤判”。尤其是大部分主流價位車型的方案是“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的純視覺技術,成本相對低廉。
黃景全表示,純視覺方案需要依賴龐大的數據訓練模型,但算法與數據標注是純視覺方案研發中最難壓縮成本的部分?!霸谀P陀柧毘杀痉矫?,頭部企業的總投入往往高達數千萬甚至上億元?!彼忉尩?,當前已上車的純視覺方案在此方面非常欠缺,因此使用效果不佳,容易“誤判”。
特斯拉近期再次發聲,其始終堅持“純視覺方案最優”,特斯拉在發文中表示,公司的視覺處理方案搭配端到端神經網絡架構,已通過數十億真實世界數據樣本訓練,成功實現了多場景、更安全的智能輔助駕駛技術路徑。不過,有業內分析人士指出,特斯拉能否通過算法優化與數據積累完全彌補硬件多樣性不足,仍需市場檢驗。
觀察
智能輔助駕駛的競速賽,本質是技術路線與商業模式的綜合較量。當前,中國智能輔助駕駛市場的“三分天下”格局已現雛形:華為以全棧能力構筑技術壁壘,Momenta憑數據驅動實現靈活適配,印證“垂直整合+生態協同”的創新范式;車企自研在雙軌策略中尋找平衡。
J.D. Power中國區汽車產品事業部總經理楊濤表示,智能化配置快速發展的早期,會有包容性較大的嘗鮮群體,如今智能化配置逐漸普及,主流消費者必然更加關注配置的實用性,對配置體驗的容錯率極低。相應地,車企競爭焦點已從單純比拼是否擁有配置,逐漸轉變為考量配置的實用性和性價比。
如今,智能輔助駕駛的競爭不僅關乎技術迭代速度,更考驗生態整合能力與商業模式創新。預計未來3年將是決定行業終局的關鍵窗口期。誰能在安全、成本與用戶體驗間找到最佳平衡點,誰就能笑到最后。
【數據】
2024年國內L2+城市智能輔助駕駛滲透率約5%—6%。其中,25萬—40萬元價格帶的L2+城市智能輔助駕駛滲透率已達20%以上;10萬—20萬元價格帶L2+城市智能輔助駕駛滲透率不足0.2%。
(來源:光大證券基于交強險數據測算)
2024年1—12月,中國市場(不含進出口)乘用車前裝標配高速NOA交付197.47萬輛,同比增長162.31%。其中,同時標配城區NOA占比已經接近40%。
(數據來源: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監測數據)
(責任編輯: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