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汽車產業向新能源、智能化轉型的重要時期,法律規則既是對技術創新的保護,也是國際合作的基礎。從數據跨境流動的安全規范到自動駕駛倫理的立法探索,從知識產權全球布局到國際貿易規則適配,法治建設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入產業發展的進程之中。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國和消費市場,正在構建具有全球示范引領作用的汽車產業法治生態,以規則之“盾”護衛創新成果,以制度之“橋”連接全球市場。
不久前,在2025上海車展上舉行的“智駕未來 法筑新程——2025上海國際汽車高質量發展法律論壇”上,長期深耕汽車經貿法律服務的專業人士匯聚一堂,通過專業交流就車企出海的風險防范、智能汽車的法律挑戰凝聚行業共識,助力中國車企在不斷開放的國際合作中行穩致遠。
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汽車物流分會副秘書長馮拓指出,以中國制造為引領的國際汽車產業新格局為全球汽車市場帶來新局面,中國汽車出口量從2021年100萬輛躍升至去年641萬輛,連續兩年全球居首。中國汽車產業鏈開啟縱深出海新階段,重構全球汽車產業鏈價值和競爭格局。
中國機電商會汽車國際化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孫曉紅強調,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車企需主動對標國際規則,應對數據主權、ESG標準等新型合規挑戰,將合規視為贏得國際信任的“通行證”。他提出中國車企需以國際化思維向外資企業學習,攜手應對挑戰,助力中國車企出海發展。
上海國際仲裁中心秘書長王唯駿指出,當前全球貿易環境的不確定為全球車企的國際合作帶來諸多法律挑戰,商事仲裁作為當前國際最主要的跨境爭議解決機制,是車企不可忽視的法律工具。
極氪集團副總裁、首席法務官兼首席合規官劉昉分享了全球各大主要地區和國家在投資環境與市場準入、數據合規及碳排放等方面的主要法律框架及差異,強調法律和合規先行在新能源電動汽車企業全球化進程中的重要性,呼吁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法律人探索知識與經驗共享的深度合作機制,助力中國新能源電動汽車企業和行業的國際化進程。
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合規總監王艷云認為,“最好的合規是沒有合規”,即需要將合規要求深度嵌入業務流程中,讓合規成為業務的一部分。她強調,通過高層重視與流程機制建設,吉利控股集團構建了可持續的合規體系,為全球化布局筑牢根基。
大成律師事務所顧問委員會副主席、董事局董事陳峰表示,中國車企走出去過程中,汽車準入標準等方面的差異給車企合規工作帶來挑戰,需深度結合東道國政策與標準,協同當地律師動態應對,并構建實時政策反饋機制,助力企業合規布局。
在英飛凌科技大中華區副總裁、總法律顧問王鋼懿看來,中國車企出海需深度本土化,應構建全球化伙伴圈協同應對歐盟碳排放等挑戰,通過本地化人才與生態合作逐步化解貿易保護,推動品牌可持續發展。
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和法律事務部高級總監郁駿指出,合規工作很重要的一點是需預判政策動態,比如最近的歐盟《歐洲汽車行動計劃》等變局。他建議車企與東道國政府強化溝通,尋求政策確定性及穩定性,在此前提下,可以通過投資本地化緩解貿易壁壘,實現合規與發展的可持續平衡。
君合上海分所管理合伙人、資深合伙人易芳也表示,合規需融合東道國法律、動態中的國際貿易規則及行業動態,需結合技術、法律和本地化戰略破局相關海外法規,并強調出海律師除了要具備復合的專業能力,還需有行業背景、商業和戰略視角,以多維解決方案護航企業全球化布局。
(責任編輯: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