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家車企將“智能駕駛”的表述更改為“輔助駕駛”。
據新消費日報,今年“五一”假期期間,走訪多家熱門新能源品牌門店發現,除極少數門店仍以“智能駕駛”為宣傳口徑外,理想、小米、蔚來、阿維塔、小鵬等多數車企門店在宣傳產品時,均發生了較為明顯的改變。
5月1日,理想產品線負責人李昕旸在社交平臺發文介紹理想L6智能煥新版,關于智駕的描述變成了 “輔助駕駛”。
同日,小米汽車官方微博發文,使用的也是“小米輔助駕駛”的宣傳口徑。今年3月,一輛小米SU7標準版在高速公路上發生嚴重交通事故,造成三人死亡。據當時小米官方發布的信息顯示,事故發生前車輛處于NOA智能輔助駕駛狀態,碰撞前系統最后可以確認的時速約為97km/h。
目前,小米汽車也將官網“智能駕駛”的介紹更改為“輔助駕駛”。小米SU7關于智能駕駛的表述已變更為小米輔助駕駛Pro;SU7 Pro及SU7 Max變更為小米端到端輔助駕駛。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鵬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期智駕事故不斷,降低了消費者對智駕功能的信任。同時,目前部分車企夸大、虛假宣傳智駕技術,誤導消費者的現象時有發生,為保障公眾安全,避免消費者過度信任智駕功能,這也是有關部門選擇在此時介入的重要原因。
智能駕駛迎來強監管。
4月16日,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組織召開了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工作推進會,明確系統功能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不得進行夸大和虛假宣傳,嚴格履行告知義務,切實承擔生產一致性和質量安全主體責任,提升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安全水平。同月21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也發出關于規范駕駛輔助宣傳與應用的倡議書,呼吁企業規范營銷宣傳行為。企業應嚴格依據《汽車駕駛自動化分級》(GB/T 40429—2021),杜絕虛假宣傳與過度營銷,避免使用模糊或誤導性表述,確保功能命名科學嚴謹,防止駕駛員誤用、濫用風險。對已發布的失實信息應及時澄清并整改,主動承擔企業主體責任和社會責任。
車企也正在積極轉變。
4月27日,華為乾崑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聯合廣汽、上汽、江汽、奧迪、東風猛士、嵐圖、深藍汽車、北汽、阿維塔、賽力斯、奇瑞汽車及中汽中心,共同發布智能輔助駕駛安全倡議,其中提到營銷透明,倡議全行業實事求是地宣傳,明確智能輔助駕駛的功能邊界和使用條件,讓用戶清晰地知道和理解各自車型的真實能力。
嵐圖汽車CEO盧放也曾表示,目前所有的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本質上都是輔助駕駛,僅是在限定條件下的自動駕駛,并非完全自動駕駛,責任也是由廠商和駕駛員共同承擔?,F在聲稱已經具備L3級能力的產品,更多是宣傳噱頭。
“在智能駕駛向更高階的自動駕駛技術邁進的過程中,汽車企業不能只談體驗而忽略安全,離開安全談智駕是本末倒置?!睆V汽集團董事長馮興亞說道。
內容綜合自新消費日報、中國消費報、各車企官方資料等。
(責任編輯: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