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產能過剩不是火焰山 互聯網車企搶食“唐僧肉”
呂征宇、丁磊、戴雷、付強……最近一段時間里,這些曾經的傳統車企高管精英跳槽到新興互聯網車企的消息紛紛傳出,在一片喧鬧聲中,傳統的汽車行業似乎也迎來了一個變革的時代。對于這股新勢力來說,這或許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各行各業都被互聯網時代所改造而顛覆,只有汽車行業仍是一個最后的還沒被攻破的“處女地”;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產能過剩陰影不散,傳統強勢車企也早已有所準備,留給這些新興互聯網造車新勢力的,除了有機會,更多的還有考驗。
A 背景 產能過剩是危機也是機遇
中國汽車行業似乎正處于一個變革的前夕,一邊傳統車企仍在瘋狂擴張、積極布局;另一邊,新興的互聯網造車公司也一家又一家地破土而出,雄心勃勃。那么,是不是留給后來者的機會很多?如果從產能角度來看,似乎并不樂觀。
前段時間,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了《汽車行業產能調查報告》——報告中的數據顯示,2015年末中國汽車整車產能超過3000萬輛。報告中稱,2015年我國商用車產能利用率為52%,乘用車產能利用率在85%左右,總體來說,中國汽車行業已經出現產能利用不均衡的情況,產能結構性過剩顯現。根據對2015年度汽車產量占比超過98%的中國37家主要汽車企業(集團)的調查,2015年末已形成汽車整車產能3122萬輛,在建產能超過600萬輛。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盡管產能已經出現過?,F象,但在建的產能仍然在繼續,各大車企擴張的腳步并沒有停下。而另一個背景是,中國汽車行業已經結束了高速增長時期,過去雙位數的高增速已經看不見,微增長已經成為目前中國車市的主旋律。在這樣的產能和市場背景下,留給車企們的擴張余地并不多,取而代之的將是激烈的競爭。對于車企來說,過去高速增長時期已經不再存在,只有在未來中加速升級并擴張,抓住未來的發展方向并擊敗對手才能成為強勢的一方。
那么汽車業的發展前景在哪里呢?從目前各大傳統車企所公開發布的計劃、愿景中,無疑像新能源、智能汽車如自動駕駛這兩方面是目前最為明確的方向,其中新能源車更是得到了國家層面政策的支持。然而瞄準這些汽車發展前景的不僅是傳統的車企,更有正在顛覆各行各業的互聯網企業。面對汽車這個資本技術密集型、投資期長、高門檻的行業,不少資本想從互聯網的角度來進行顛覆卻無從下手,如今在新能源、智能汽車的未來愿景吸引下,一下子吸引各方投資者搶先投入,都想嘗互聯網造車企業的“頭啖湯”。
B 現狀 互聯網思維造車蓄勢待發
早在去年,新興互聯網車企就一個接一個出現,盡管它們大多數還停留在研發概念車的階段,但其受到的關注度卻頗高。首先出現的有一些是創業小團隊,如游俠汽車、智車優行等。這些小團隊盡管大打“互聯網造車”的概念,卻受到很多的質疑聲音。如游俠汽車盡管已經推出新概念車,但仍被戲稱為“PPT造車”早已成為業界笑談,而游俠一方也曾出面否認。
但汽車這個仍未被互聯網顛覆的產業實在太吸引人,更不斷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企業跨界造車,如來自家電行業的樂視、格力,前者與阿斯頓馬丁合作代工電動超跑,后者干脆直接收購新能源車企。此外還有騰訊與富士康、和諧汽車共同投資的和諧富騰等。
如果說人們仍對這些新興的互聯網造車勢力存在不少質疑的話,卻已經有不少傳統車企的高管精英用“腳”做出了選擇。在這其中,有曾任英菲尼迪中國及亞太區總經理的呂征宇,以及曾任上海通用總經理的丁磊加盟樂視;原奇瑞汽車銷售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秦力洪則去了蔚來汽車;最近最吸引人們眼球的,則莫過于剛剛被證實加盟和諧富騰的原沃爾沃汽車中國銷售有限公司總裁兼CEO付強,同樣選擇的還有前東風英菲尼迪總經理戴雷。面對這些曾在傳統車企做出驕人成績、叱咤風云的精英高管們的選擇,讓人不由得要認真思考一下,難道這些互聯網車企要來“真”的?
可以預見的是,在狂挖傳統車企人才“墻腳”的背后,正是這些新興互聯網造車企業蓄勢待發的一個步驟。有了這些實戰經驗豐富的車企大佬們的幫助,起碼它們可以在創業的路上,少走很多彎路。
C 焦點 互聯網造車能代替傳統車企嗎?
現在各家互聯網企業都試圖在汽車行業撕開一個小口子,利用“互聯網”的風口強勢進入,更有媒體驚呼“互聯網企業造車將要取代傳統車企”。但真的有那么容易嗎?其實傳統車企并沒有坐以待斃,反而在繼續推進傳統汽車研發的同時,也一直以積極研發新能源車、自動駕駛車,而這正是互聯網造車企業的突破口。
而且從目前來看,所謂的“互聯網造車”并沒有超越傳統車企的表現。不少所謂的互聯網汽車,更多的只是在“互聯網思維”主導下在車載觸摸屏上做做功夫,如果更超前的則是提出車聯網概念,但更多的是通過車內中控屏等來實現,這難度對于傳統車企來說并不大。當然,也有一些科技公司如谷歌、百度等正在開發無人駕駛汽車,目前還不知道的是,它們的無人駕駛車跟沃爾沃、奔馳、豐田、日產這些傳統強勢車企所研發的無人駕駛汽車對比起來有沒有優勢?
對于新能源車來說更是如此,新能源車所需要的技術門檻很高,如今各大傳統車企所推出的新能源車型仍沒有達到可以大面積普及的階段。盡管新能源車現在的增速很快,但那只是基于基數很小的背景下,實際市場需求仍然很小,這與新能源車的技術還沒完全成熟有關。顯而易見的是,互聯網造車企業要想通過新能源車這個角度來進入汽車行業,從零開始建廠投資并不現實、風險也很大。從目前所了解的情況來看,貼牌代工的方式成為它們的主流選擇,那么這樣的一種造車方式,能夠取得成功,甚至取代傳統車企嗎?目前并沒有任何一單成功的案例。
但有意思的是,不少人認為,將來互聯網汽車最容易出現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靶履茉雌嚠a業與傳統汽車產業不只是在燒油還是用電方面的區別”,早在兩年前北汽董事長徐和誼就曾表示,新能源汽車是一個全新的行業,必須要用全新的模式與之相適應,而不能再沿用傳統汽車的思維模式,按照傳統的模式向下走肯定不行。徐和誼更曾表示,愿意“代工生產樂視汽車”。也就是說,互聯網造車的成功因素,不僅在于造車技術,更重要的是“思維創新”。而至于互聯網造車企業們如何“創新”,游俠、樂視、智車優行等都曾經公開過,但也只是停留在概念或概念車的階段。像吸引了付強和戴雷加盟的和諧富騰則最為神秘,不僅投資巨大,目前也并沒有透露更多關于具體的車型開發信息。從現在來看,如果說新興互聯網造車企業在“搶戲”傳統車企,還不如說仍在蓄勢待發的階段。
記者手記
機會屬于任何一方
任何一個新興事物的出現,總會伴隨著質疑,互聯網造車也不例外。汽車發展到現在這個階段,正處于一個關鍵轉型期——新能源車、自動駕駛車普遍被看好,卻還遠沒有成熟。這就給互聯網勢力一個很好的機會。只是,機會是有了,你也要靠譜才行!汽車首先作為一個重資產、高投入、回報期長的行業,并不是那么容易進入的。而且,汽車事關人身安全,一個新的汽車品牌并不是那么容易被人們接受的,特斯拉在虧損的情況下堅持了那么久,如今才算是有起色。
說了那么多,無非是老生常談,汽車不像其他行業,有它的特殊性。所以面對那些動輒談顛覆、說創新的互聯網造車團隊,還是想說一句:認真造出一款可靠的量產車來再說吧,未來的路還遠著呢。但是,只要造出人們喜歡、可靠的汽車,不管它是傳統車企、還是互聯網車企造出來的,都會獲得成功。時勢造英雄,在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想成為車企中的“蘋果”,只是這個過程并不一定那么順利。(郭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