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于形式、巧立名目亂收費、形成龐大地下灰色利益鏈……這是從未停止的對當前機動車年檢制度的質疑。專家測算,我國平均每年7000多萬輛次車輛年檢,每次車輛檢驗需要100-200元,全國在車輛檢測上要花費100多億元。(5月3日中國廣播網)
馬滌明:在現行管理機制下,沒有通不過檢驗的車輛。不管是現行車檢機制,還是車檢機構的公信狀況,都達不到“可以托付”的水平。反而是,車檢制度給公眾造成的不便,以及產生的各種問題,于公共利益來說,已經失去應有的意義。
張楓逸:車檢本身并沒有錯,問題就出在管理上。年耗資數百億的檢驗之所以流于形式,淪為牟利手段,根源在于車檢機構只是負責收費,并不需要承擔責任。當下,車檢改革的當務之急是厘清權責,建立責任倒查制度。每一起交通事故中,如果查出系車檢不規范導致問題車輛上路,當依法追究車檢機構和相關人員責任。
劉效仁:一年超百億的車檢費究竟流向了哪兒,巨額的利潤蛋糕如何分配,在龐大的地下灰色利益鏈中,相關部門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是否成了食利一族,理當通過公開資金的用途和流向,包括通過專項審計,以查處其中可能存在的非法交易。
張貴峰:如何在保留車檢制度的同時,通過制度完善有效避免其淪為一種“斂財形式”呢?其一,當徹底祛除車檢壟斷,確保在車檢市場上“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其二,不斷強化并嚴格落實相關部門的監管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