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象2 不加錢,有些活兒沒人應
市民章女士每個月都要去趟廣安門中醫醫院,她家住在馬連道附近。這段路打車的車資就是起步價。因為她腿腳不方便,需要拄拐杖,所以大部分情況下,家人會請假開車帶她去醫院??捎龅郊胰擞惺聝簳r,她寧肯走過去。
章女士說:“如果用軟件叫車,我一般都會加價,否則這么近的活兒沒人應答。站在路邊打車的話,很多出租車司機不愿意搭載腿腳不方便的乘客,我們上下車比較費勁兒,有時候可能下車的地方有探頭,他們就會挨罰?!?/p>
一位銀建公司的出租車司機坦言:“確實不太愿意拉老人和小孩兒,老人有時候說不清目的地,如果帶著他找又會嫌 我繞路,我同事就曾經被投訴過。小孩兒有時候淘氣,有一次我收車的時候才發現一個小乘客把我車座上都畫了小人兒。家長很少約束孩子,所以我干脆減少拉這種 活兒?!?/p>
上周六9時許,市民唐先生利用軟件叫了一輛出租車從成壽寺路到南苑路附近,還沒下車,手機就收到一條短信:“親愛的滴滴會員,為提升您的叫車體驗,本單除正常車費外,滴滴為您額外加價10元?!碧葡壬f:“后臺不加價,我也不可能那么快就打上車?!?/p>
一位首汽的哥隨身帶著兩部手機,分別裝了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兩個軟件。最近他只用其中一部手機應召,他說:“快的獎勵都是三五塊錢,滴滴都是十塊八塊,我肯定用滴滴啊。至于路邊的活兒,基本就不太接了?!?/p>
現象3 打著車,懸著心
數字分析
7%至8%的人通過軟件打車
北京擁有6.6萬輛出租車,每日接單大約200萬單。此前交通部門發布的數據顯示,大約1%的人是通過電話召車,還有7%至8%的人選擇軟件打車,大部分打車人依舊采取路邊招手的方式。
雖然接單數量并非首位,但是軟件打車卻無時無刻不沖擊著市場:以“嘀嘀”和“快的”兩款軟件為例,背后都有互聯網巨頭撐腰,投入數以億元,“燒錢”培育市場。除了獎勵司機搶單外,對乘客也有“打車返錢”的活動。
“現在都不用乘客下載打車軟件,用高德地圖和百度地圖就可以軟件叫車?!币晃怀鲎廛囁緳C在路上跟記者推薦,“有些手機地圖還不定期地推出優惠政策。比如返話費、甚至直接減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