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將過去的2014年,對于汽車產業而言,互聯網洪流已經撲面而來,IT新興巨頭與汽車傳統大佬正在加速融合。
在銷售環節,汽車電商已經迎來真正的發展元年,車企、經銷商、電商平臺多重發力,正在加速攪動汽車銷售環節,試圖重塑多年的傳統渠道。在售后環節,未被充分挖掘的O2O金礦,正在吸引強大的資本與技術,試圖打破傳統的渠道壟斷,挑戰原有產業格局。
更為關鍵的是,物聯網在悄無聲息中,已經全方位滲透至生產制造環節,開始向創造價值環節滲透,尤其是向產品研發、制造領域滲透。
以信息技術為主導,新能源技術與生物技術等交叉融合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正在深刻改變世界汽車工業。這是中國汽車工業未來10年最重要的歷史機遇。
“樂視們”跨界之勢已成規模
12月9日,樂視掌門人賈躍亭一條微博,在汽車圈產生了巨大的震動,其潛行已久的“See計劃”正式啟動,也就是“Super(超級)+Electric(電動)+Eco-sys-tem(生態系統)”。
據了解,樂視“See計劃”,主要復制樂視生態垂直整合的成功模式,通過自主研發,打造最好的互聯網智能電動汽車,建立汽車互聯網生態系統,使中國汽車產業彎道顛覆歐美日韓傳統巨頭,有效解決城市霧霾及交通擁堵。
在此之前,樂視與北汽集團共同投資了美國高科技純電動汽車設計公司Atieva,打造一家“全球性的電動汽車解決方案供應商”。
樂視的大舉跨界,在國內并非首例,其是國內第二家IT企業宣布進入傳統汽車制造業。有消息稱,在此之前,風頭正勁的小米已經涉足汽車產業。旗下小米汽車已實現了量產,代工者是國內一家知名汽車生產商。
樂視與小米兩家IT巨頭相繼進入傳統汽車制造產業,這正是2014年汽車產業最大的變化之一,互聯網浪潮開始沖擊汽車產業。
在樂視與小米單獨開發汽車的背后,更多的IT巨頭與汽車大佬攜手,各自發揮優勢,實現產業升級。在這其中,上汽牽手阿里,華為分別與東風、長安兩大集團合作,最終都指向了未來的智能汽車。
以華為與東風合作為例,未來雙方合作將分為三個階段:包括華為為東風開發WindLink產品和服務;雙方共同在車聯網方面規劃未來合作產品;最終雙方將共同研發智能汽車。
“歡迎所有的行業都進軍汽車行業,這樣的話,對于汽車這個行業有啟發和借鑒的作用,參與的人越多越好,這對于推動中國的汽車發展來講是有幫助?!奔瘓F董事長李書福表示。
智能化逐步滲透入制造環節
如果說IT巨頭造車尚處于計劃階段,最終到產品面世或需10年之久。那么,互聯網對汽車產品以及制造環節的影響,在2014年已經無處不在。汽車的形象已經逐步從“四個輪子+兩個沙發”轉變為“四個輪子+一臺計算機”。
如今,“智能化”已經成為未來汽車主要技術發展趨勢,越來越多車型的“智能化”成為主打技術之一。通用、寶馬、奧迪、觀致、廣汽、比亞迪不約而同將未來的競爭力鎖定在這一領域。
不久前,上海通用提出全新的互聯理念,包括“車載信息服務”、“移動娛樂與消費”和“智能駕駛”三大領域,將于明年推出OnStar安吉星車載4G LTE服務,計劃到2020年100%產品實現互聯。
自主品牌領軍者比亞迪則提出了“智戰略”,包括智能車聯、智能駕駛、智能安全三方面。其中,智能車聯主要體現在云服務、PM2.5綠凈系統、Car Pad等智能配置上;智能駕駛主要體現在TID黃金動力組合、遙控駕駛等領先技術上;智能安全主要體現360°全景影像、HUD夜視系統、最新車身穩定系統等安全裝備上。
此外,今年9月,寶馬牽手百度合作,為中國市場提供高度自動化駕駛車輛及相關服務開發可行性方案,將涉及車輛使用、駕駛策略、高精度三維環境地圖、配套基礎設施、相關法律和產業標準等多個方面。
就產品技術而言在汽車最為核心的“制造環節”,互聯網的身影也已是無處不在。
目前,國內車企已經逐步應用智能化流水生產線,在無線射頻技術、工業以太網、在線條碼、二維碼比對、影像識別、機器人應用等方面實現了突破。柔性化生產與個性化訂單已經成為了現實。
“許多跡象表明,當前互聯網開始向創造價值環節滲透,特別是向產品研發、制造領域滲透,全方位網絡技術的發展同時推動了企業與客戶之間關系的重構?!?a target="_blank" title="江淮汽車 600418">江淮汽車董事長安進表示,互聯網與制造技術相結合,對汽車產業發展將起到關鍵作用,將會促使汽車制造生產方式發生革命性的變革。
分析指出,我國的汽車制造業,已經從之前的抵觸互聯網,到如今積極運用互聯網。這將為我國汽車產業提供一個全新的窗口,為下一個10年的高速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終端市場全面擁抱互聯網
與生產環節相比,讓消費者感覺更為直觀的則是在汽車的銷售終端。新車銷售、二手車銷售、汽車零部件、汽車售后服務等等,在互聯網浪潮席卷之下,汽車電商已經成為燎原之勢,急速擴張。
在新車銷售方面,汽車電商在今年已經實現了促銷常態化。除了汽車之家、天貓、易車等傳統的銷售平臺,蘇寧、國美、1號店、新浪等其他網絡平臺也紛紛加入淘金。在車企層面,上汽、東南、豐田、本田、廣汽等國內外多家車企,或自建渠道,或推出相應車型,大力促進線上銷售的發展。
這其中,東風日產更是成立了數據營銷公司,以“e人·e車·e生活”為愿景,自建國內首個汽車品牌O2O開放式平臺。這也是國內汽車品牌首次對自建電商平臺以及大數據服務進行深度探索。
目前,汽車電商雖無法繞開“線上集客、線下成交”的瓶頸,實現真正的“直接交易”。然而,經過2014年汽車在線銷售的爆發式增長,已經呈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這種趨勢在二手車領域更為明顯,二手車在線銷售則取得了十分大的突破。據第三方統計數據,2014年上半年,優信拍、車易拍、即時拍、開心幫賣等二手車電商共實現47億元的交易規模,成交車輛8.2萬輛,已經占據全國二手車總交易量的3%。
與此同時,在汽車市場相關領域,互聯網浪潮也顯得洶涌澎湃,傳統商業模式正在遭受互聯網的強大沖擊。新的汽車后市場商業模式正在建立,也就是低連接成本下的橫向規?;?。
目前,輪胎、潤滑油、火花塞等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在天貓、京東電商平臺開設旗艦店;整車企業大力開拓整車電商平臺之后,也逐步向售后領域延伸;而傳統的第三方服務店,則依靠著各自的優勢開拓市場。
南方日報記者 郭小戈
網勢·留聲
吉利汽車副總經理陳洪生:
汽車是一個非常傳統的行業,對于互聯網的來襲,汽車產業要學會擁抱、探索、分享。首先,要擁抱互聯網,開闊視野,讓消費者廣泛接觸產品和品牌。同時要加大探索力度,也就是探索如何運用互聯網為汽車產業服務。比如汽車金融,怎么樣在互聯網上確定之后交付,這就存在著車企和網絡公司、金融公司互相探討摸索。最后要學會分享,汽車一定是跟手機一樣,將來是最大的移動終端。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付于武:
前兩年,車聯網技術的主要推動者是IT企業,車企并不感興趣,這主要是車聯網技術的應用提高了整車成本,消費者需求不強烈。不過,隨著技術發展,車聯網在節能減排等方面的優勢明顯,節油率可達17%,這極大增強了車企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動力。
車企這種從被動到主動,將影響未來5至10年汽車業的發展方向。未來新技術將從產品、生產及商業模式等各個方面對汽車產業產生顛覆性的變革。特別是受到全球關注的車聯網,將改變汽車本身的屬性,塑造全新的汽車生態,這對謀求由大轉強的中國汽車產業而言,是一個重大機遇。
江淮汽車董事長安進:
互聯網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相結合,對汽車業的發展起到了越來越關鍵的作用,將使汽車制造業的生產方式發生革命性的變革。如今,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當前互聯網開始向創造價值環節滲透,特別是向產品研發、制造領域滲透,全方位網絡技術的發展同時推動了企業與客戶之間關系的重構。
對于我國汽車產業而言,要打造一個“中國制造2025”,令中國工業進入4.0時代,是基于全球化,先進制造技術和中國技術產業轉型升級的運用與發展,必將會助推自主品牌進行產業結構升級和向高端價值鏈的突圍。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分會會長王俠:
我國的車聯網產業還處在初級發展階段,具有缺乏相關標準、信息安全隱患突出等問題,在跨界協同方面也有待改善。要解決這些問題,首要是各類企業解放思想,打破原有的技術領域界限,才能使各個領域的技術不斷交叉、集成與融合。其次是加強上、下游企業,應用服務機構的合作,把針對車聯網產業的研發、生產、應用和服務的生態環境建立起來。
上海通用總經理王永清:
之前有人稱,車聯網是互聯網具體的體現,僅靠互聯網支撐不了一個大國。不過,如果將車聯網用好的話,今天可能是小孩,但明天就變成了強壯成人。試想一下,5年后車是什么樣?實際上主要是兩個單詞,汽車+互聯網,主角是人和車,人和車構成了社會,這是人車互聯的生態圈的概念。
對于上海通用而言,車聯網戰略是“車聯無限”,核心內容是“車載信息服務”、“移動娛樂/消費”和“智能駕駛”。如何把控汽車行業跨界的影響,國內汽車人必須要進行思考。
互聯網不是“狼”
網勢·車評
互聯網不是“狼”
互聯網大潮席卷多個產業之后,在2014年,與汽車產業進行了試探性的擁抱。
這主要體現在,國內IT巨頭緊跟谷歌與蘋果的步伐,相繼加入汽車相關領域,領軍者便是大名鼎鼎的小米與樂視。
以樂視“SEE計劃”為例,未來不僅要造電動智能汽車,而且將重新定義汽車生態環境,改變汽車傳統價值鏈條。
如此龐大的野心,讓汽車業界大喊“狼來了”。
“狼來了”這種觀點并非杞人憂天,傳統手機商便是例證。當年的諾基亞,如此龐大的手機帝國,在幾年內轟然倒塌,背后正是IT帶來的產業升級。
那么,未來汽車產業是否會步此后塵?“狼”是不是來了?其實,互聯網與汽車,雖然一個是新興行業,另一個是傳統制造,但兩者不是站在對立面,并非誰要革誰的命,更好的方式是“融合”而非“解構”。
百度牽手寶馬、華為牽手東風、樂視牽手北汽等等,這些牽手背后是更多的IT企業與汽車企業聯合作戰的模式,兩者利用各自的優勢,提升產品的優勢,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革新?;ヂ摼W有著直接、高效的運行模式,汽車傳統制造業有著極其高的技術門檻。這意味著,如果汽車產業能充分吸收互聯網的精髓,將會“學長補短”,更能充實自己。
以車輛設計為例,在設計之初,如何獲取消費者對車型的需求,在傳統模式中,需要經銷商或者第三方公司,對目標群體進行一定數量的調研,從而形成相關數據。而在大數據的背景下,車企可通過互聯網進行更為直接有效的溝通,避免了數據的失真性,便于更好地參考利用。
換個角度來說,互聯網對汽車產業帶來的沖擊,或許對我國汽車產業也是一次重要“機遇”。為何如此說?技術革命,淘汰舊模式,打破現有產業格局。在這場腥風血雨的產品技術升級中,行業將會有更多新的競爭者誕生。
我國汽車產業“市場換技術”政策實施多年,成效并不明顯。自主品牌市場份額逐步下滑,這背后正是汽車關鍵技術的落后,導致產品競爭力下降。如今,互聯網帶來的機遇,我國汽車企業可以借此實現彎道超速,縮短與汽車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一旦機會把握得當,將會事半功倍。
2014年已經成為過去,互聯網與汽車融合之勢已經確立。即將到來的2015年,IT巨頭與汽車大佬之間的故事將會更為精彩。不過,這種精彩只屬于有準備之人,誰能搭上互聯網之風,充分利用互聯帶來的優勢,誰將會在未來中長期市場中保持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