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市近幾個月接連不斷展開價格戰,這場價格戰不僅僅撕掉了汽車暴利的外衣,也推動了車企新一輪成本戰。為了應對由競爭加劇帶來的價格體系的下滑,多家全球汽車企業巨頭早已啟動了新的成本戰略,而全球最大汽車市場的中國汽車價格多米諾骨牌的倒塌,大大提升了這一戰略推進的緊迫性。
按理說,但凡眾多商家價格戰開打,競相壓價的最終結果,是消費者從中獲利,這也是消費者樂見的事情,這種觀念運用于中國企業之間開打價格戰的理解是完全說得通的,事實上也是這樣的。但是,面對全球汽車巨頭在中國市場上開打價格戰,價格戰血拼到底的結果,情況恐怕不會如消費者一廂情愿的那樣,能夠從價格戰中獲得自己想要的利益,而是全球汽車巨頭們會不會在縮減整車成本上“另辟蹊徑”,會不會出現“羊毛出在羊身上”的經營策略?這需要我們透過現象看到本質。
有專家坦言,全球汽車巨頭在中國市場上“開打的價格戰背后必然是成本戰”。從企業成本控制來看,若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必須要有讓消費者感覺實惠多多的產品性價比,才能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他們才會掏腰包??扇蚱嚲揞^在中國市場上開打的價格戰,如果以新技術的應用、新材料的更換、新款式的創新來替代過去落后的技術、粗糙的材料、款式的老舊的話,那么,這種成本降低本身具有產業更新換代的性質,自然會受到中國消費者的歡迎。這樣的成本戰打到最后,中國消費者是可以從中獲得更多實惠的。如果價格戰開打之日始,汽車巨頭們一邊高調成本削減戰略,一邊在整車制造上降低制造成本,從降低技術標準來為整車推進成本降低的話,那么,這種以價格戰為名,壓縮整車配制的做法,實際是將開打價格戰的成本轉嫁給了中國消費者。
在中國車市進入一個微增長的新常態中,持續在中國車市保持長盛不衰的汽車品牌,安身立命的本質,就是要在產品質量、營銷策略、售后服務等重要環節上給中國消費者一個平等、公平的市場地位。一些汽車巨頭的做法顯然不能令中國消費者感到滿意,比如,同一款車出了質量問題,在美國市場有多少召回多少,可在中國,無論在召回保質上,還是售后服務上都沒有給中國消費者應有的尊重。特別是在中國市場汽車的售后服務還沒有上升到法律層面時,這些全球汽車巨頭們不是打擦邊球,就是以敷衍塞責為能事。今天,當全球汽車巨頭為了保住中國整車市場銷售這一塊大頭時,以價格戰隱蓋成本戰的本身,其背后隱藏著多少“偷工減料”的部分,只有那些長期在整車制造的專業人士能看出其中的“門道”,中國消費者會不會為此次打得熱鬧的價格戰或成本戰埋單,只能有待于來日方長的事后破解了。